外语系

学院概况

一、 学院概况

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是学校设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主要承担全校一、二年级通识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国际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任务和宜宾校区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高级职称14人(占29.79%),中级26人(占55.32%),初级7人(14.89%);硕士41人(占87.23%);27人曾留学英美加澳日新西兰等国;教师毕业于国内外20余所不同外语类、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院校。

学院设置四个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商务英语教研室、国际教育教研室和二外教研室;拥有大学英语校级教学团队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学院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室5个、专业实验室2个,进行智慧教学、实验实训及无纸化测试,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同时也向全校学生开放,用于英语自主学习和训练。

学院拥有校级科研平台英语应用翻译研究中心。平台结合学校应用型发展定位、英语学科优势和工科学生特点,致力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与人才培养;以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研究领域,立足我校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学科领域优势,进行科技英语特点和其翻译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进产教融合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 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外语教学内涵发展

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动力,致力于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努力实现课程建设“321”目标,即三个服务:服务于学校办学定位,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两个交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相交融。一个核心: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学习成效。

(1) 强化立德树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19年《大学英语》被直接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20年大学英语课程团队获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2021年《大学英语III-跨文化交际》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英语报刊阅读》、《中国概况》和《丝路英语》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 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涵发展

2016年以来学院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上建成《大学英语1、2》两门SPOC课程和《丝路英语—漫谈一带一路1、2》两门MOOC课程。其中《丝路英语—漫谈一带一路1、2》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并被《教育导报》报道。

(3) 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学院大力推动一流课程建设。2019年-2021年《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I-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III-丝路英语》、《大学英语III-商务英语》和《中国概况》获评校级线下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中,《跨文化交际英语》和《丝路英语》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获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学院努力构建以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外语素质拓展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今年来,全校204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四川省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全国高校英语写作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三、  开启国际教育,促进中外学生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学院遵照“质量为先,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开设汉语语言、中国国情课,在国际疫情严峻局势下,坚持为境内外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和辅导,安排丰富、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文化活动,促进中外学生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满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汉语推广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贡献力量。

四、 落实立德树人,重视团队教学科研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学院坚持师风师德建设和业务提高并举的方针,带领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数量与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三年来,学院晋升4名副教授,5名讲师/助理研究员,8名教师获得“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7人次获教学和竞赛指导奖;8名教师完成海外访学和进修,150人次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培训,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全覆盖,教师育人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在“外教社杯”全国高等外语教学大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获得66个教学奖及学生指导奖。2013年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教师发表多篇高级别的SCI、EI论文;撰写专著,编写教材教辅书籍多本;主持省部级课题、市厅级研究中心项目、校级课题、横向课题,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在校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学校高等教育学术交流中多次得到表彰。